從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辦的“為非洲和亞洲資源貧瘠地區培育綠色超級稻”項目結題會上獲悉,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中國政府(科技部)與比爾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資助并由我國科研機構和科學家主持的最大的該項國際農業科技扶貧項目,已造福“一帶一路”18個國家和地區,項目的長期目標是使目標國小農戶水稻生產能力提高20%以上,使3000多萬農民收入顯著增加。
據介紹,“為非洲和亞洲資源貧瘠地區培育綠色超級稻”項目于2008年啟動,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主導、作物科學研究所黎志康研究員牽頭,聯合國內外58家(國外26家和國內32家)水稻研究單位,利用先進的育種技術,培育出一大批高產、優質、多抗的綠色超級稻新品種,在18個非洲和亞洲目標國家和地區試種、審定和推廣,對目標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
黎志康研究員說,所謂綠色超級稻就是本著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在培育高產、多抗和優質的綠色超級稻新品種和研發“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栽培技術的基礎上,致力于在目標國家和區域實現水稻生產中“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產”的目標。項目為此采用了創新的綠色超級稻分子育種技術和策略,培育出一大批高產、多抗(抗旱、耐鹽、耐淹、養分高效等)的綠色超級稻新品種在目標國家和地區審定并大面積推廣。
據悉,項目共在亞洲和非洲18個目標國家審定品種78個,目前這些品種正在各個目標國家穩步推廣應用。根據各個目標國參加單位反饋的推廣面積和綠色超級稻種子的生產數量,推算綠色超級稻品種在亞洲和非洲目標國家的累計種植面積達到612萬公頃,使160萬小農戶受益。此外,項目在中國的西部五省區(寧夏、貴州、四川、云南和廣西)培育綠色超級稻品種62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421萬公頃。
此外,項目還資助獨立專業人員進行了系統的項目社會經濟效益評估。結果顯示,在菲律賓望天田和灌溉生態系統種植新培育的綠色超級稻品種比當地主栽水稻品種平均每公頃增產0.89-1.83噸,平均增收為每公頃230.9美元。研究結果表明,綠色超級稻品種的迅速推廣已對目標亞非國家的糧食安全和扶貧產生了重大影響。 |